玛纳基亚山天文台—北半球的天文重镇

玛纳基亚山是世界最棒的天文观测地点。

自从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后,天文学家观察宇宙遥远的天体,发现面临了一个难以突破的困难,那就是大气层扰动而形成的“视宁度”(Seeing)问题。举例来说,在清澈透明无波的水面上,你可以看到水下悠游自在的鱼儿,甚至长满青苔、水草的湖底,但是如果风吹波起你就什么都看不见了。

同样的道理,看星星的天文学家,最怕的就是“风吹云起时”,从望远镜看来,风一吹,星星简直就乱成“一团”,什么跟什么根本就看不清楚,而且光学望远镜也看不穿那薄薄的一层云雾。所以天文学家得找一个既不起云雾、空气洁净又稳定的地方作为他的“安乐园”,这种挑选天文台地点的学问,简称选址(Site Survey),非常适合自命清高、孤独一生的天文学家研究。

一次大战后,天文台的选址条件变得愈来愈严苛,学问也愈来愈专精。因为望远镜愈造愈大,价格愈来愈昂贵;性能愈加精进,对天文环境的要求也比以往更高。一旦有好望远镜却因“放”错地方,而发挥不出应有的性能,那真是太可惜了。像帕罗玛山(Mt·Palomar)天文台的5米望远镜,便因高度不够(海拔2000米),“偶尔”受到低空云层的“打搅”,让天文学家为之困扰。因此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们,非常讨厌这种三不五时的云雾“临检”,而帕罗玛山所处的南加州,已经是晴天很多的地方(有首英文歌就叫《南加州从不下雨》),但是他们仍不满意。所以60年代当夏威夷玛纳基山的选址报告出来时,大家才知道世界最佳的天文观测地点,竟是在这个火山小岛上。它的高度有4200米(13000英尺),平均湿度10%(台北是90%),视相度最好可达0.3个秒角(平均值0.8个秒角),比帕罗马山平均的1.5个秒角好得太多了。秒角的意思就是相当于空气的稳定程度;秒角数愈小,表示星象扩散的程度愈小,相对的星象也就尖锐清晰,而还会是乱成“一团”。